繁體中文
首页 | 最近更新 | 最新入库 | 总收藏榜 | 周推荐榜 | 周点击榜 | 本站推荐 | 申请作家 | 作者中心
您现在的位置:都市言情小说 > 大明铁骨 > 章节目录 第350章 新问题(第二更,求支持)(第1页/共2页)
返回书目|推荐本书|加入书架|标记书签
小说阅读页
背景颜色: 字型:   字体颜色:   双击鼠标滚屏:(1最慢,10最快)
章节目录 第350章 新问题(第二更,求支持)(第1页/共2页)

    二十年,一代人。

    一代人的时间足以改变许多传统。

    当来自埃及的人们在那里为有人居然会离开天朝而感慨万千时,在吴淞口的数以千计的移民正在走出“移民旅馆”,正在踏上前往各地的移民船,这些移民船会把他们送到诸夏以及北美、南非等殖民地,他们会成为殖民地的拓殖者、诸夏的国人,在那里开始自己的新生活。

    相比于二十年前那些被流放的初代移民,现在绝大多数百姓都是主动离开大明,即便是有些不舍,但在“树挪死、人挪活”的思想下,每年都有上百万人离开大明,远赴海外。

    “五十六万八千四百三十一!”

    站在吴淞炮台上,凝视着江口正在远去的移民船,朱明忠忍不住道出了这个数字,这是今年上半年离开大明的移民人数。

    按照这个数字,今年将会有百万移民离开大明,二十年来,大明的年海外移民人数量,第一次突破百万!

    于17世纪而言,这确实是一个奇迹!

    而这个奇迹之所以能够出现,是因为在过去的20年里,大明的商船从最初的几千艘增加到现在的3万余艘。

    从南中国海直到天竺洋,到太平洋,大西洋到处都有大明的商船。这些商船大明的商品带到全世界的同时,同样也将大量的移民带到了各个殖民地以及诸夏。

    大明正在一点点地走向海洋,里的人们正在从大陆走向大海。现在已经没有任何力量会去阻挡它们走向大海,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,使得人们张峰主动投身大海,而不像过去那样被动的,甚至满怀伤悲的离开本土。

    有很多时候改变往往正是从这种心态上的改变开始的。

    见陛下凝视着大海,阎方玮于一旁轻声说道。

    “陛下,如果不出意外的话,今年往海外移民人数将会突破百万大关!于大明而言,这绝非幸事!”

    作为中书行人的阎方玮,虽然与顾衍生一样是元勋之后,但是他的父亲阎尔梅在数年前就已经病故,不过尽管如此,皇帝对其评价极高,甚至曾言“一句“死将为厉鬼,生且做顽民”就足表其忠”。或许正因如此,在其身后才被赐谥“文忠”。

    作为忠臣之后的阎方玮也是颇受皇帝照料,作为中书行人的他,极有可能会在几年后为一部尚书,从此挤身朝廷重臣,就像顾衍生等人一般,在兴乾朝,有一半的尚书是中书行人等幸臣出任。

    对此,有士林称其为“兴乾弊政”,不过,这并不能改变皇帝以幸臣任阁臣,进而牵绊朝廷的作法。为皇帝“跑腿”的中书行人,往往就是幸臣最重要的来源。

    但作为中书行人,虽然是皇帝的“身边人”,但也必须要显现出才能,仅只凭“帝幸”是做不到阁臣尚书的。

    这时阎方玮的一句“绝非幸事”,无疑是在否认兴乾以来的国策。也就是像他这样的“身边人”,才会如此大胆。

    “哦?这是为何?”

    “陛下,国朝以海外移民为“国策”,究其根源,无非是为了避免流民出现,而历来造成流民出现的原因虽多,但总的来说不外是土地兼并、灾荒、饥馑、兵灾,而天下承平时,自然不见兵灾,惟有灾荒以及其导致的饥馑、土地兼并一直犹如梦魔般纠缠着历朝,催生历代流民不绝。”

    揖身立于陛下身后,阎方玮有条不紊的说道。

    “所以,我朝自建元以来,行海外封建、鼓励移民,驱使流民迁移海外,一可避免流民为害中原,二可令百姓无饥馑之忧,因此每逢灾馑,百姓既大量迁移,所以,自陛下登极以来,各地虽时有灾荒,但皆不闻流民之忧,更不闻饥馑之患……”,

    兴乾朝是太平盛世不假,但事实上,自然灾害从不曾远离过大明,而且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,翻开史籍,水、旱、蝗、地震等自然灾害,比比皆是。“赤地千里”、“汪洋一片”更是不绝于史书。而处于小冰河期的兴乾朝,更是年年岁岁皆有自然灾害发生。

    崇祯亡于流民的教训,使得朝野上下对其极为重视,在推行一系列相关的救灾措施的同时,移民就成为了最有效的办法。

    从兴乾元年至今,无论是东北亦或是南洋以及海外殖民地,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,吸引了上千万移民。在这个工业水平落后的时代,在城市工商业无法吸纳足够劳动力的同时,移民的迁移对大明的长治久安是极为有利的,

    也正因为看到移民的好处,现在朝野上下在移民问题上,早就达成了共识。从“移民实边”到“移民海外”,一直受到朝野有识之士的支持。但现在对此阎方玮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。

    “既然如此,那又为什么说,移民增加于大明绝非幸事?”

    “陛下,目前大明人口不过一万万一千余万,每年新增人口不过两三百万人,而二十年前,每年出生人口不过百余万,每年百万人口迁往海外,在令大明流民减少的同时,也会令大明陷入人丁不足的困境!”

    朱明忠的眉头一锁,似乎阎方玮的话也有那么几分道理。

    移民确实可以缓解国内的人口压力,但要是移民太多,同样也会导致国内人口的不足。在他穿越过来的二十一世纪,中国就处于人口红利迅速衰退的阶段,所以对于人口的增长,朱明忠一直比较敏感。

    “现在大明的人口增长率还是相当高的,如果朕没有记错的话,应该超过3%。”

    无论是“盛世滋丁”废除人头税,还是医疗条件的改良,都直接导致人口的迅速激增,甚至每年数以十万计的女婢从海外流入大明,也为人口增加注入了新的动力。

    不过即便如此,在朱明忠看来。大明的人口增长仍然太慢了。大名还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源。

    毕竟在这个时代,人口是最重要的资源,直接关系到大明的能否在这个世界上,最大限度的扩张自己的文明。

    “与移民迅速增长相对应的是人口增长的加快,我想,至少就目前来说,相比于移民的增加,我们人口增长还是呈正比的。”

    在心里反复盘算几个数字后,朱明忠继续说道。

    “现在每年的新出人口约为350万人,移民数量为百万,再去除每年自然死亡的人口数量,朕估计大明每年的人口增加约在百万左右,也就是1%左右的绝对增长水平,嗯,就这一水平而言,鼓励生育是没有错的。”

    也许是因为目睹了二十一世纪中国人口陷入衰退带来的灾难,所以一直以来,朱明忠都主张鼓励生育,更是通过“圣庙”进一步巩固多子多福的思想,鼓励百姓生育。

    当然,鼓励生育的前提,是因为大明现在的人口太少,而且,在这个地理大发现的时代,人力就是帝国扩张的根本动力,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用于移民,即便是大明发现了世界,也不过是为其它人做嫁衣。

    “可是陛下,我们必须要看到一点,移民在不断增加,去年有84.763万百姓移民海外,而今年移民突破百万,移民增长率超过15%,如果照这一数量增加下去,五年后,移民就会突破200万大关,到那时,大明既会陷入移民日多,本土百姓日少的局面。”

    这是危言耸听吗?

    阎方玮的警告,让朱明忠的眉头紧蹙,他并没有立即反驳,而是追问道。

    “明志,依你来看为何会如此?”

    “陛下,海外移民的不断增加,究其原因,还是因为大明的长子继承权,百姓家即便是育有数子,但除长子外,其它诸子因为没有继承权,所以只能在成年后背井离乡,虽然有大量人口涌入城市,

大明铁骨独家发布于女性小说专业网站-都市言情小说,首发网站后续章节更多、更全,都市言情小说已开通手机网站,m.dushiyanqing.org完全与网站同步更新,方便您随时阅读喜爱的小说。
最近阅读纪录:最近阅读纪录:
发表书评:
返回书目|推荐本书|加入书架|标记书签返回顶端↑
Copyright (C) 2002-2009都市言情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
本站所收录章节目录 第350章 新问题(第二更,求支持)(第1页/共2页)-大明铁骨、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,与本站立场无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