繁體中文
首页 | 最近更新 | 最新入库 | 总收藏榜 | 周推荐榜 | 周点击榜 | 本站推荐 | 申请作家 | 作者中心
您现在的位置:都市言情小说 >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> 章节目录 第1782章 班用轻机枪试验(一)(第1页/共2页)
返回书目|推荐本书|加入书架|标记书签
小说阅读页
背景颜色: 字型:   字体颜色:   双击鼠标滚屏:(1最慢,10最快)
章节目录 第1782章 班用轻机枪试验(一)(第1页/共2页)

    格里申科开着车回来,载着杨明志回去。 本时空的苏联轿车可是没暖气,离开了温暖的房间,坐进车厢里杨明志不仅打了个寒颤。 “将军,天气是越来越冷了,我听人说,今晚就要下雪了呢!” “下雪?好吧,如果是下雪,我们只能适应。” “您不必担心,我已经准备好了铁链,等道路积雪后,就捆在轮胎上。” “啊,你真是有心了。”杨明志点点头,继续问:“你下午带着我妻子去国营商店了?” “是的,将军。” “买到什么了吗?” “没有……没什么……就是买了一点酸萝卜。”格里申科不敢撒谎,下午时分他们确实去商店了。 当时面对着排队的人群,格里申科毫不犹豫掏出自己的证件,以内务部的名义绕开队伍,直接买走了五瓶酸萝卜。他的购物非常迅速,购买的货物也仅此而已,因为,只要简单扫视一眼,商店的货架又快空了。 细节部分格里申科不再多言,既然将军有意多问下,他也就把另一件大事全盘托出。 “将军,还有一件大事。” “哦?是食堂修好了?!”杨明志打起精神坐直身子。 “是班用机枪的事,那些工厂在下午的时候把零件都送过来了,**夫领着其他人,按照您的图纸已经开始枪械组装。” “哇!这是好事啊!” 杨明志本有些困窘的精神荡然无存,他直言命令:“快!最快速度,我们必须立刻赶回去……” 空旷且寒冷的宽阔大街上,两侧路灯昏暗的光成烘托了一种凄凉感。因为寒冷,大街上只有极少数打扮得如同棕熊般的当地人,在黑暗中缓步挪动,却有一辆轿车在路中间大开车灯飞奔。 杨明志以极快的速度杀会科学院,只为看到自己突击研发的杰作,从图纸变成现实。 轿车刚刚停稳他就跳下车,健步跑向灯火通明的大办公室。 厚实的木门被推开,温暖的气流扑面而来。 见得房间里已经占满了人,他当即大声问:“枪呢!你们把枪都组装好了吗?” 他的话刚刚说完,几位熟悉的身影突然现身。 他们不是别人,正是尼古拉耶夫斯基、费德洛夫、里顾施科夫等人。他们是枪械零件制造的执行者,如今因为几天的合作,彼此间磨合的不但非常熟练了,仅就各自掌握的图纸,他们完全具备自行量产突击步枪等新式枪械的能力。 所以,当杨明志返回时,他已经可以用双眼看、用双手去触摸,摆放在宽大桌案上的、舒展开两脚架、弹舱插着圆锥形弹鼓的班用轻机枪。 新枪的设计者在外开了一天会,如今胜利归来。局长和州长都扯了些什么,厂长们、设计员们没有丝毫的兴趣,他们只关心自己着手的任务,现在局长归来,理应就在这里,向他做一番突击且必要的汇报。 汇报这件事,**夫当仁不让,他指着桌案上一挺轻机枪,自信的说:“局长,我们按照图纸完成了它的组装。具体而言,大部分零件在相应工厂已经完成了初级组装,最后到了设计局,我们就是把几个大模块拼装成一体。这一过程丝毫没有困难,我可以确定,所有零件的公差符合要求,做工也非常精良。它是我见过的最漂亮、最轻的轻机枪,真是太美妙了。” 的确是太美妙了,所有参与制造班用轻机枪者,都觉得它是美妙的。 杨明志脸上浮着笑意,他丝毫不为**夫的一番盛赞所动,因为新枪的外形酷似rpk74,以美学和人体工程学的角度来评价,那个位面苏联搞出的rpk,确实非常符合俄国人使用。 “它当然是漂亮了。一款优秀的枪械,肯定都是漂亮的。当然……”杨明志故作严肃的顿了顿气:“我们还需要一次实验。如果它不能经过靶场考研,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失败。” 听到此,尼古拉耶夫斯基迫不及待的说:“关于靶场的事,您不用担心。我们制造零件这件事,就是得到了上级的命令,可以说它是一次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。靶场试验,这件事,军区司令已经做好了相应准备。” “对的。”**夫继续道,“就在两个小时前,李森科给咱们设计局打来电话,他们通知我,介于新型轻机枪已经组装完毕,明天军区还会像几天前那样,派车过来载着咱们去靶场试验。” “好啊!趁早试验,如果真的存在问题,我也有时间进行突击修改。” **夫笑了笑:“但愿,什么问题都不要出。大家的心情都是一样的,新枪就像我们共同的孩子,它肯定是健健康康的降生。” 或许只有当今的危局,苏联才有着不可思议的高效率,这效率令杨明志震惊之余,他也知晓,想要获得更多的荣誉,自己根本停不下来,哪怕睡个懒觉都是奢望。 对此,尼古拉耶夫斯基有非常详尽的届时。 所谓班用机枪这件事,凡是参与其中的工厂必须保持高效率。各级领导对此事高度重视,机枪的样抢必须在26日前完成初步试验,而后进行装车。它是一次艰巨的政治任务,甚至靶场试验本身也是政治任务。 情况已经第一时间上报给莫斯科方面,负责战时军工生产的那些人,尤其是关键人物乌斯季诺夫也刚刚知晓此事。 不管钱枪械的样抢,从研发到实验性生产经过了多场时间,运到莫斯科的成品必须是基本合格的。所以说,各方人士包括杨明志本人,都在进行一次赌博。如果班用机枪不能搬上预计在26日东去的火车,或许普里皮亚季武器设计局不会受到什么苛责,给予其他人的处罚,恐怕就是必然了。 不过,基于突击步枪在靶场的惊艳表现,班用机枪又是突击步枪基础上的修改,已经没有谁会杞人忧天它的试验存在失败或瑕疵。 介于上次贸然开枪的事弄得满城风雨,枪械和子弹都运到设计局了,杨明志不敢再搞一次“暗夜枪响”的事件。 又经过一番短暂絮叨,杨明志拍拍手将不愿立刻回去的厂长们,以及其他设计员门聚拢而来。 “同志们,明天我们要带着新枪进行新一轮试验,新的试验并无什么特别的,结果也理应是可喜可贺的。现在我们进行最后的准备工作。来!咱们把所有的弹鼓装满子弹,接下来的操作,请诸位先看我的示范。” 其实,相比于给**沙的大弹鼓上子弹的工作,杨明志搞的特制弹鼓更为简单方便。 原则上都是弹鼓内一根螺旋发条提供推动子弹的弹力,细节上的机械结构却差异很大。 从早期的**德弹鼓开始,苏式武器这方面的结构都是线性思维的产物。**沙现用弹鼓,某种意义上就像是将垂直弹匣拧成螺旋形。这种结构一战时期就存在了,其优越与弊端都很显著。 杨明志做了一番在他人看来的创意改进,一个弹鼓内还是有一个核心发条,发条却是驱动一种特殊的齿轮结构。 这点改进其实不足为奇,后世枪械的弹鼓多数就是采取这种全新结构,试问这种极低故障率的结构,何人不喜呢? 但是没有经过靶场考研,杨明志甚至和其他人说故障率很低,都是缺乏依据的。 不过新型弹鼓的另一大优势,结结实实的给了众多设计员、厂长深深触动装填子弹真是太轻松太方便了。 武器装备的坚固耐用、可操作性,这些都是军工研发者必须费尽心思的环节。 经验丰富的尼古拉耶夫斯基当然深知这些,之前他看过新型弹鼓的图纸,一时间觉得它很有操作性,现在如基层士兵般,在看过局长精彩表演后亲自装填子弹,其中的乐趣真是妙不可言。 只要把子弹放进特种齿轮结构预留的“弹槽”内即可,他操作的是“五十发弹鼓”,其内正好装填五十发子弹。装填完毕合上后盖,用外侧的两个挂钩挂稳。最后再转动外侧扳手,给予内置发条力量。 最后的操作有别于**沙弹鼓,**沙是先给弹鼓发条上劲,再盖上后盖。这种操作存在一定弊端,所以到了战争后期,新的弹鼓也变成先合上后盖再上劲的模式。 所以杨明志所造特殊弹鼓,它先合后盖再上劲的方式,立马上内行人看到其中的重大优越性。所谓发条必然存在着机械系老化问题困扰,用的时候上劲,不用时发条舒展,这样发条始终保持弹力,战斗时供弹障碍也就不存在。 五十发、七十五发的弹鼓纷纷装填完毕。计划上,枪械还是生产十挺,两种弹鼓各

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独家发布于女性小说专业网站-都市言情小说,首发网站后续章节更多、更全,都市言情小说已开通手机网站,m.dushiyanqing.org完全与网站同步更新,方便您随时阅读喜爱的小说。
最近阅读纪录:最近阅读纪录:
发表书评:
返回书目|推荐本书|加入书架|标记书签返回顶端↑
Copyright (C) 2002-2009都市言情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
本站所收录章节目录 第1782章 班用轻机枪试验(一)(第1页/共2页)-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、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,与本站立场无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