繁體中文
首页 | 最近更新 | 最新入库 | 总收藏榜 | 周推荐榜 | 周点击榜 | 本站推荐 | 申请作家 | 作者中心
您现在的位置:都市言情小说 > 宰执天下 > 章节目录 第23章 奉天临民思惠养(下)(第1页/共3页)
返回书目|推荐本书|加入书架|标记书签
小说阅读页
背景颜色: 字型:   字体颜色:   双击鼠标滚屏:(1最慢,10最快)
章节目录 第23章 奉天临民思惠养(下)(第1页/共3页)

    【六千字大章,延续下来的情节,就不分开了】

    暮色将临,内东门小殿中的会议仍在继续。

    政事堂对上一个五年的成就的总结还没有结束,接下来的施政方针也在计议。

    熊本拿着笏板,出班奏道:“如河南、京兆、大名、太原等府,为一路之中,皆是户五万乃至十万以上,田地数十近百万亩,足以养军。而云南路初定,汉家户数,仅有一千八百零七户,四千余丁。其耕牧仅足自用,不足以补军需。用兵则仅以自保一城,亦难以克敌制胜。”

    “嗯。”向太后应了一声,示意熊本继续说下去。

    “依臣向日所计,昆、理二州,至少各有两千户迁入,才能达到税入和日常支出的平衡,若要支应云南一路兵马所需,至少都要达到万户方可。而入滇道路沿途诸县,平均每县也至少需要五百户汉人,才能保证过路车马的日常补给,千户以上方可确保县中安定,不虞乱贼。”

    “熊卿。”向太后有些不耐烦,“云南一路,总共要多少户汉人?”

    熊本道:“下则至少需要八千户,中则需三万户,上则多多益善。”

    “八千户……这数目可不少。”

    如果是刚开始执政的时候,向太后多半会说‘八千户,不算多啊,一个军州出二十户,四百军州八千户就满了。’但现在她已经知道,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。

    “但八千户口,对于稳定云南路,是必不可少。臣闻韩相公昔年随王襄敏开拓河湟,第一桩事不是剿灭蕃人,而是设法在当地屯田,种植棉花。只有汉人能在当地稳定下来生活繁衍,这块土地才能真正属于中国。”

    地方财政长期入不敷出,在有心人的推动下,朝廷上很容易通过放弃那块土地的决议。

    “这个道理,吾明白。此事就交给黄裳去安排,至于户口迁入,相公,各地的济养院怎么样了。”

    韩冈道:“各地济养院都已经上报修成,中书也已颁发了条贯,具体是否有效,则需等到施行之后方可一观后效。”

    “这件事有相公主持,吾就放心了。这是好事,事关百姓,得做得妥贴了。”

    “必不致使陛下忧心。”

    济养院关系到的只是乞丐和流民。对官府来说,只要不死人,怎么安排都可以,太后也只是顺口一提,并没有太重视。

    伸了个懒腰,又喝了口茶,向太后问道,“西北、西南的事都说了,下一个是什么?”

    “是铁冶之事。”韩冈道:“此事由邓润甫禀于陛下。”

    “邓卿,你来说说吧。”

    邓润甫依言出班,“钢铁产量今年继续增长。东京铁场,去岁生铁产量总计二百三十万石,由于前一年改进了炼钢法,产钢量也达到了五万五千余石。徐州铁场,生铁八十万石。磁州铁场,生铁三十万石,钢五万石……”

    “磁州的钢怎么这么多?”向太后打断了邓润甫的发言。

    东京铁场的生铁两百三十万石,钢才五万多石,而磁州的生铁产量三十万,钢也是五万石。这个比例未免相差太过悬殊了。

    邓润甫道:“如今刚刚改进的炼钢法,正是磁州铁场的铁工高虎所创,首先实行于磁州,亦名为高氏炼钢法。”

    这是与现今通行的动植物命名法相类似,以名利诱人,吸引后来者。《本草纲目》至今未成的缘故,有一半是为了要辨别来自四面八方、越来越多的新发现的动植物。

    “高氏……”向太后明显的不太喜欢这个姓氏。

    太后的低语从台陛上的那面屏风后传来,在场的朝臣一时无言。有谁不知道向太后的这个心结,但这也太敏感了一点。

    韩冈出班道:“高虎此人祖孙三世经营铁冶,本人也是久为铁工,磁州铁场以其为督工三年,钢铁产量年年大幅增长。年前中书有表奏上,表其为官,以酬其功,陛下是许了他的。”

    向太后仔细回想了一下,印象中似乎是听过这个件事,“原来如此,吾的确记得。如果这个高氏炼钢法有,铁多自是好事,钢多了那就更好了。”

    苏颂、韩冈领着宰辅一同赞过太后的英明,邓润甫继续列举今年的钢铁行业的成果,最后总结道,“……民间铁冶难以计算,官营铁场去年的产量总计五百八十三万石。比上一年,增加了四十二万石,增长九个百分点。”

    “仿佛没有去年的增长率高?”向太后一直在认真听着,听到最后一句,立刻发问:“记得去年是百分之十一吧?”

    “陛下明察,那是因为去年年初江南东路的太平州【马鞍山】铁场完工,并开始出铁了。”

    “这样啊。”太后恍然,道,“没有新铁场出铁,去年还能增加百分之九,当真是难能可贵了。”

    章惇看着太后与参知政事之间的对话,突然间觉得有几分怪异的感觉浮上心头。

    如果是十年前,邓润甫和太后在朝堂上的这番对话,怕是没几个人听得明白,什么叫做增长了九个百分点?什么叫做没有去年的增长率高?

    懂算学的听不懂,不懂算学的更是听不懂。这遣词用句太过特异,即是精通算学,乍听了也不知所以然。就像那些应用题,如果不能理解题目中文字的真实意义,算术再好,也只会得到一个错误的答案。

    而这一切的源头,自然是站在对面的韩冈。

    这种用词方法,最早来自于《自然》,随着时间的推移,已经在逐渐改变朝廷中人说话的风格。甚至太后都习惯了这样的数字列比,简单又直观。

    仅仅从这一件小事上来看,韩冈对世间的影响力是越来越深了。无论朝野内外,仅仅是说话做事的方式,都受到了他的潜移默化。

    章惇记得上一次,韩冈还让人依照朝廷的支出画了图来,图纸上只有一块圆形,从圆心引出的条条直线,将这个圆形图案分割成大小不一的扇形。韩冈就利用这个扇形,用不同颜色,表明了财政开支的具体对象。这就像一块烧饼,谁占了多少,那是一目了然。

    军队占了最大的一块饼,宗室的补贴,官吏们俸禄,也同样是巨大的支出。冗兵、冗官、冗费之外,其他的开支就少得可怜。即便是功在当、代利在千秋的厚生司,从朝廷手中分到的钱,甚至不能保证对医学的投入,还要依靠医院和保赤局的收入来支撑。

    所以当太后看明白了那幅图之后,立刻就加大了对厚生司的支持力度,但对军费的开支,暗地里则颇有微词。

    邓润甫总结完毕,韩冈接着出班:“五年前,天下钢铁产量,仅与今日的东京铁场相当,比起五年前,天下的钢铁产量增长了一倍还多。若是五年之后,理当再增加一倍。”

    东京铁场的年产量,比千年后的村级钢铁厂还不如。但在世人眼里,这已经是让人瞠目结舌的飞跃,这是几年前天下一年的铁产量,若是放在熙宗皇帝即位前,更是连一半都没达到。钢铁业大发展,自然就是这五年来掌握朝堂的几人的功劳。

    “这两年的增长率,都在一成上下,要是再过五年七年,就是又翻了一倍。”向太后问道,“朝廷还用得了这么多铁?之前铸币局还说,今年计划新铸的铁钱还是两百一十万贯,增加的铁料还用得出去吗?”

    天下生铁,有很大一部分化为钱币,币制改革的前两年,每年铁钱的产量是四百万贯,几乎占去了官营铁场产铁量半壁江山,这两年,钢铁产量大幅增加,而铁钱因为要保证币值,每年只新铸两百余万贯新钱。

    “回陛下。”韩冈道:“铁钱耗用比之前虽少了许多,但熟铁炮经过了大量实验,终于定型

宰执天下独家发布于女性小说专业网站-都市言情小说,首发网站后续章节更多、更全,都市言情小说已开通手机网站,m.dushiyanqing.org完全与网站同步更新,方便您随时阅读喜爱的小说。
最近阅读纪录:最近阅读纪录:
发表书评:
返回书目|推荐本书|加入书架|标记书签返回顶端↑
Copyright (C) 2002-2009都市言情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
本站所收录章节目录 第23章 奉天临民思惠养(下)(第1页/共3页)-宰执天下、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,与本站立场无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