繁體中文
首页 | 最近更新 | 最新入库 | 总收藏榜 | 周推荐榜 | 周点击榜 | 本站推荐 | 申请作家 | 作者中心
您现在的位置:都市言情小说 > 人生无悔 > 第1卷 第十二章(第1页/共3页)
返回书目|推荐本书|加入书架|标记书签
小说阅读页
背景颜色: 字型:   字体颜色:   双击鼠标滚屏:(1最慢,10最快)
第1卷 第十二章(第1页/共3页)

    沿着东风大队面前的这段长江大堤溯江而上,就来到了红岭大队的地段,在这儿,长江突然来了一个漂亮潇洒的大拐弯,这次它不是朝江汉县拐来,而是朝南向邻省境内拐去,长江大堤的走向依然是按照大约明代时构筑的线路朝北而去,这样就在长江与长江大堤间留下了一大片土地,这片土地足有半个江汉县的地盘大,当地人称这片土地为“洲”。

    在这一大片长江冲积的小“中国湿地”上,从解放后就开始了三个县的地盘之争,逐渐形成了三个大型国营农场,五个集镇和三个公社,江汉县在这片土地上,抢占了一个大型国营农场,一个芦苇场,红旗公社也在这片土地上用了几十万人次的劳力筑起了一道小江堤,圈下了一个柴洲大队,并在这片土地上建起了红旗公社最大的社办企业大轮窑厂。

    其实,在这片土地上,除了那个国营农场外,收益对江汉县颇大的是那个芦苇场,它直属县财政局。在这个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场里,生长着数以万吨计的造纸原料和民用燃料,其收益对地方财政有较大的裨益,同时,这些造纸原料也吸引来了本省和邻省几家大型底造纸厂,它们都在此设立芦苇收购组,这样,每年也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。

    这也是当地人找副业收入的一项好门路。

    周方祥在卸任会上提出的外出搞副业,就是在这里转运芦苇。这种副业是一项非常艰苦受罪的活,当地人有句口头禅:生怕进柴山,死怕进阎王。

    正月下旬,一个天气阴霾的日子里,周方祥带着生产队的大青牛和牛车,还有酸菜萝卜大米和行李,来到了洲上。

    节令虽然处在雨水和惊蛰间,但阴霾的柴山上依然没有半点春天的迹象,春风吹来,使人脸上还有寒冷的感觉。芦苇的笋尖肯定在地下巳萌动,极个别的笋尖悄悄钻出了个乌色的尖尖。放眼望去,春夏秋之季一片葳蕤的芦苇林地上,此时巳被砍戮光,一大垛一大垛的芦苇分布在方圆一百多平方公里的苇场上,等待搞副业的车队来将其运向江边,然后打成夹子,装船后顺流而下到省城或各个造纸厂。

    寒冷阴霾的柴山上显得非常寂静,在这寂静辽阔的土地上,使人很容易联想那一望无际的草原。天空灰暗的云层低垂下来,它跨过长江,和长江对岸邻省境内的山脉揉和在一起,分不清哪是云层哪是雾霭哪是山脉的颜色。从西北方涌来一片云雾,这告诉人们,近几天可能有次寒潮过程。在农村,象这样的天气,又是在正月间的春头上,农活还不怎么忙,农人们总是非常欢迎这样的天气的,可以在家里燃起一堆火,就在火边架个三角架,放上锅,就着园子里的萝卜白菜边吃边煮,是多么的好啊。

    但是方祥从未享过这样的福,他现在浑身都是劲,要在这儿大干一番,他指望从这里开始改变他贫穷的现状。

    他和牛来到了长江边。

    这时,江水已退到了江心,江面和江岸有两层楼那样高,到处是笔陡的江岸,还有裂着一条条大口的岸坡,看样孓时刻有崩塌下去的危险。江心里停着不少木机驳船,它们都是来装运芦苇下省城进湘江的。一只只不大的木船,装载着超过木船体积容量几倍的芦苇。高高耸起,仿佛在长江之中筑起了一幢小楼,可人们还在架着长长的木跳板上,嗨哟嗨哟地往“楼顶上”装码着芦苇。岸边,一大垛一大垛的芦苇堆码着,其堆码之大,犹如一栋栋城里的工厂厂房车间之大。

    周方祥将牛和车停在一芦苇垛避风边,就去找董小兰。

    董小兰是红岭大队的一个农民,由于具备有地利的条件,他和省城造纸了驻汉江采购组的组长陈礼祥结拜了哥们弟兄,于是,工头的重任就落在了他的肩上。

    此时董小兰正站在长江岸边,他左手端着一只用塑料线织成套子的玻璃茶杯,右手每条指缝里都夹着香烟,正同几个人在看着往船上装载芦苇的民工。民工们肩上披着蓝色的披肩,头上压着一大捆打成长方体的芦苇,芦苇的体积足有人的体积数倍,每个人的头被压得低低的,一步一颤地通过跳板,放下芦苇后又从另一块跳板上返回岸上。

    董小兰站在岸上看着背负着沉重芦苇的劳工这个场面,颇有几分象《世界史》中的插图——东印度公司在向中国运输鸦片时奴隶们装船时的情形。

    周方祥来到董小兰身边时,见到他正在对身边的一个人训斥什么:“嗯……”拉拉长音,学着某干部的语气开场,“鼓不打不响,话不说不明,我们先小人后君子,前面的话不怕多,后面的话不怕少。我姓董的带着你们干活,喜欢直来直去,香的臭的讲在前。我——不论关系好孬,一律收留,不兴后门。听好,活儿论件,背上去一个夹子发一根签,凭签领钱,一根签一毛,我抽头三分,你们净得七分,一天能背上去百十个,可赚七八块,比现如今的县委书记工资还要高许多。嫌吃亏,趁早言语,走人。现在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,两根腿的人有得是,嗯……”他一声干部式的长音,结束了他的话。

    那个垂手站立在他身边的人连忙又敬了一支烟给他,他接过烟夹在耳上,拧开茶杯盖喝了一大口,这人赶紧说:“就这样说定了,明天我带八个人来,我走了,董哥。”

    等这个人一走开,周方祥靠上去,他也敬了支烟给董小兰,说:“我来了。”

    “好好好,你叫周方祥,是东风大队的一个队长,现如今有人连队长也不干,跑来找我搞副业。好好好。”

    周方祥是前天晚上用一条烟亲自上门找了他,所以今天一来董小兰连说好。

    “你的牛和车都来了吗?”

    “都来了,那。”周方祥手指芦苇垛边的牛和车。

    董小兰回过头看了一眼,说:“你也是太穷了,你们那个队也是太穷了,连一匹马和一张板车也没有,就用这种老牛拖破车的架式出来挣钱。”他叹息埋怨完,又说:“好吧先干着,等有钱了,我张罗着给你置一匹好马和一张板车。这样吧,你去小河口把芦苇拉来,小河口可是离这儿最近的一个点,他们有马和板车的都在张家台和冯家峡拉,往返二三十里,小河口往返不过八里,可力资和他们一样,五分钱一个芦苇,一车可拉五十个,一天要是吃得起苦可拉五六车。”

    看来是那条烟起了关键性的作用,周方祥仿佛领了圣旨一样欢喜地去了。他驱赶着牛和车,开始了挣钱。

    这头大青牛可说是全队最好的一头牛,它身高力大,腿长步快,还是在大跃进那阵,它就为人们立下过汗马功劳,二十年后,虽说它没年轻时健壮快捷,但它干活的仍不减当年。二十多年来,它一直由队里的五保老人二爷喂养,二爷六十岁开始吃五保,去年八十多岁要享福时,临死没说别的什么话,只求方祥〔去年是队长〕在今后大青牛死后不要剐吃了,把它和他的骨灰埋在一起。现在,方祥把这头即将退役的牛带到柴洲上搞副业来了。

    大青牛拉的这架牛车有四个直径三尺左右的大木轮,木轮上包着铁箍钉,在那密匝的芦苇地上辗出二条深深的辙印。

    从中午开始,周方祥拉了三车,每车装载六十个小捆,这样算下来,除去交给队里的钱,每天的收入很可观。傍晚他把牛先卸下来,劳累了一天的牛这时迫不及待地躺下来,周方祥连忙拉出一捆稻草扔给牛吃,他自己则开始为人和牛搭棚。

    有板车和马的人每天都是早来晚回,马跑得快,来回不耽误挣钱,可周方祥和他的牛就不同了,他只能在这江边搭棚过夜。只要有活干,人好办,凑合着过,主要是大青牛,在这春头上的夜晚不能让它受寒,为此,他今天特意在生产队的草垛上拉了一整车稻草,稻草可以给牛吃,又可以当人和牛的地铺。

    他找一个避风较好的芦苇垛边,首先用许多芦苇小捆架成个人字形窝棚,再在地上铺层干草,这样,风和露气

人生无悔独家发布于女性小说专业网站-都市言情小说,首发网站后续章节更多、更全,都市言情小说已开通手机网站,m.dushiyanqing.org完全与网站同步更新,方便您随时阅读喜爱的小说。
最近阅读纪录:最近阅读纪录:
发表书评:
返回书目|推荐本书|加入书架|标记书签返回顶端↑
Copyright (C) 2002-2009都市言情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
本站所收录第1卷 第十二章(第1页/共3页)-人生无悔、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,与本站立场无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