繁體中文
首页 | 最近更新 | 最新入库 | 总收藏榜 | 周推荐榜 | 周点击榜 | 本站推荐 | 申请作家 | 作者中心
您现在的位置:都市言情小说 > 大河回旋处 > 第1卷 (三)(第1页/共4页)
返回书目|推荐本书|加入书架|标记书签
小说阅读页
背景颜色: 字型:   字体颜色:   双击鼠标滚屏:(1最慢,10最快)
第1卷 (三)(第1页/共4页)

    秋收进入尾声,不容郭永明他们缓口气,郑主任和冶支书就召开了河湾大队党员大会。会场就在大队部院里。李有才和魏慧住过来以后,冶支书派人对两间办公室进行了打扫整理,修理了门窗,装上了新玻璃,又从公社借来了两张单人床和炉具,李有才、魏慧俩人日子过得倒也安逸。

    村里17名党员,加上6个生产队长,在院里围成个圆圈,席地而坐。两条长凳上坐了郑主任、何丽、张淑芳,冶支书被郑主任硬摁在凳子上,郭永明、何玉亮等几个工作队员或垫个砖头、或从社员家带个小板凳挤在人堆里。

    来开会的党员大多是四、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,只有民兵连长冶廷江、团支部书记喇建国、妇联主任万玉梅几个比较年轻。这些人当中,郭永明最熟悉的是喇建国了。自从住到喇老汉家里,每天早晨,郭永明就和郑主任抢着担水、扫院子,晚上,总要和房东一家谝一谝 。郭永明和喇建国年纪相仿,两人一起交流比较多,郭永明发现喇建国心事重重,情绪不高,更令郭永明奇怪的是从没有见过他的媳妇。从旁人嘴里才听说,小俩口结婚两年多了,一直没有生育,为这事小两口常闹矛盾。两个多月前,小两口又吵架拌嘴,媳妇一气之下回了娘家。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,喇老汉尽管开明,但独生子的生育问题让他吃不下,睡不安,一直是他的一块心病。喇建国和媳妇尽管恩爱,但传宗接代问题的确令他烦恼,媳妇负气回了娘家,他不仅不去赔罪,反而起了离婚的念头。郭永明把听到的情况告诉了郑主任,郑主任的心情也非常沉重。

    党员大会,主要是传达学习全省农业工作会议精神,省委领导的讲话中号召全省人民深入批林批孔,掀起农业学大寨高潮,为今明两年实现农业大干快上,建设一批大寨县而努力奋斗。何丽、张淑芳两个女将念得口干舌燥,村里的党员干部个个听得无精打彩,有的甚至眯着眼,耷拉着脑袋打起了呼噜。秋后的太阳照得人身上暖洋洋的,郭永明听着这空洞冗长、枯燥无味的报告,两个眼皮也禁不住打起架来。

    “哎、哎,打起精神,好好开会。”郑主任拍手吆喝,大家又都支棱起了耳朵。郑主任举着手里的笔记本,说:“文件念了,上级的精神也听了,农业学大寨,我们应该怎么学,学什么,文件里说了,领导也讲了。我觉得,大寨经验就是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,就是大干苦干,战天斗地,改变贫困落后面貌。我是山西人,前年我在老家住了两个月,抽空到大寨去了一趟。要说起大寨,过去的条件很差,七沟八梁一面坡,有4700多块地,土地瘠薄,水土流失严重,当地有个顺口溜,土块打不烂,风吹遍地干,地边白草绣成团,地墙荆棘围了个严。一亩地好光景打不了一百三、四十斤,社员的日子非常艰难。但是大寨从农业合作化以后,在大队书记陈永贵的带领下,大干苦干,大搞农田基本建设,建设稳产高产农田。他们的做法一是治山治水,兴修水利,扩大农田灌溉面积;二是修水平梯田,做到保水、保土、保肥,防止水土流失;三是深翻深耕土地,多施有机肥料。十多年前,大寨平均亩产就达770多斤,从53年到63 年11年中,总共向国家贡献了175。8万斤粮食,每户每年平均交售2000斤。现在,大寨亩产过千斤,给国家作出了更大贡献。我们河湾村和大寨相比,条件比他们好得多,一是我们紧靠黄河,有搞水利基本建设的条件;二是我们土地面积大,荒山多,有土地开发的潜力;三是我们有思想好、觉悟高的贫下中农。大寨能做到的,我们河湾也应该做得到。关健是我们要树立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、大干快上、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。”

    “郑主任说得对!”不等郑主任说完,冶支书就开始发言:“我们河湾紧靠黄河,自然条件在古城应该说是比较好的。但咱生在黄河边,眼瞅着黄河水在脚下哗哗流,山上的地旱得张着嘴。村里1800多亩地,不够养活700来口人,吃粮靠返销,花钱靠贷款。可以说,咱们是背靠黄河讨水喝,捧着金碗要饭吃,不仅没给国家做多少贡献,反而变成了国家的累赘。说起来真是脸红啊,这些年,咱也没少嚷着学大寨,也搞过一些规划和设想,但就是落实不下去,主要是不愿吃苦下力,总觉得咱河湾这个条件,神仙来了也干着急、没办法。说老实话,我从70年当这个支书以来,就想稀里糊涂混日子,哪有什么雄心壮志,哪想着如何改变河湾的面貌?去年地县工作组在咱村,学大寨、割尾巴,搞得社员们怨声载道,我就更灰心了。这次郑主任带工作组来,第二天就找到我,给我介绍大寨经验,介绍省内外的先进典型,给我讲学大寨,要学大寨艰苦奋斗、战天斗地的精神,只有大干才能大变,轻轻松松学不了大寨,舒舒服服改变不了面貌,听得我心热了,眼亮了。郑主任这些天,一边干活一边和党员干部谈话。大家都感到,我们作为党员干部,不能这么稀里糊涂混日子,应该扑下身子,给河湾广大社员做点什么。过去说,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,大队干部算不了什么官,但也是全村700来口人的主心骨、带头人,我们要把河湾大队带到何方,这个问题希望大家都琢磨琢磨。”

    郑主任和冶支书的发言,在党员干部中引起了很大反响,会场像开了锅一样,大家七嘴八舌,讨论热烈。由于工作组几天来和党员干部谈心、交心,开展思想政治工作,多数党员热情高涨,劲头很足,尤其是冶廷江、喇建国,挥舞着拳头嗷嗷叫,恨不得明天就叫河湾变个样。但大队长喇玉柱等人却显得不以为然。喇玉柱快六十的人了,做事沉稳,说话不紧不慢,从58年公社化以后就是河湾的大队长,在群众中说话很有份量,一部分党员也主要看他的态度,他要是没有积极性,河湾的学大寨工作就很难开展。

    郑主任、冶支书看来胸有成竹,当天下午,郑主任到公社打电话向单位要了一辆卡车,第二天天不亮,带领河湾大队的党员干部奔赴100多公里外的H县高陵大队学习取经。这个高陵大队过去是拉羊皮不沾草的穷山村,为了改变贫困落后面貌,从五十年代开始,大队党支部带领全村男女老少,建水库、修水渠、筑塘坝,植树造林,发展集体经济,成了全省著名的学大寨先进典型。河湾村的党员干部通过参观学习,大开了眼界。高陵人艰苦奋斗、战天斗地,深山修出大寨田,多种经营齐发展。山腰梯田绿戴帽,清清渠水满山绕。山下粮食坡上果,集体个人都富饶。活生生的事实教育了大队长喇玉柱等人,在回村以后的讨论中,二十多个党员干部精神振奋,斗志昂扬,大家摩拳擦掌,一心要在河湾干一番事业。郑主任带领工作组与河湾大队党员干部达成了大干快上、向黄河要水,向荒山要地的共识。

    接下来的几天,郑主任带着大队干部翻山越岭,实地调查,研究制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案。治山治水,先要改土。河湾村山势低缓,如果开成梯田,浇上水,就能长出很好的庄稼。水从哪儿来?人们自然而然把目光集中到黄河上。

    站在河湾的黄河岸边,郭永明这才实实在在、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条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黄河。眼前的黄河翻腾着混浊的浪花,浩浩荡荡向东流去。河水挟带着上游的泥沙从西南方向的黄土山峁奔腾而下,遇到河湾村西的红山后拐了一个弯又调头向东。由于水大弯急,隆隆作响的河水在红山脚下翻腾回旋,形成一个接一个巨大的旋涡,水深浪急,波涛滚滚,直到河湾村脚下,水流才变得平缓,河面才变得辽阔。河对岸是一片由黄河千百万年冲刷形成的河谷平原,土壤肥沃,村落密集,地势狭长,田园如画。北岸与南岸虽只隔一条大河,自然环境却如同两个世界。南岸依靠黄河生活富足,北岸瞅着黄河望洋兴叹。

    村干部们下到河滩,浪涛轰鸣,浊浪拍岸,河水翻滚着奔腾而下

大河回旋处独家发布于女性小说专业网站-都市言情小说,首发网站后续章节更多、更全,都市言情小说已开通手机网站,m.dushiyanqing.org完全与网站同步更新,方便您随时阅读喜爱的小说。
最近阅读纪录:最近阅读纪录:
发表书评:
返回书目|推荐本书|加入书架|标记书签返回顶端↑
Copyright (C) 2002-2009都市言情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
本站所收录第1卷 (三)(第1页/共4页)-大河回旋处、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,与本站立场无关